首页 > 祭祀典礼 > 列表
微笑传善 石窟容情
 时间:2014-02-28 16:43:25 来源:天水晚报 闫鹏飞 点击:

微笑传善 石窟容情 
——天水石窟文化特点探究

                                                   □本报记者 闫鹏飞

       “砍尽南山柴,修起麦积崖”这是天水民间流传最多的关于麦积山修建时的谚语。其实,麦积山的建成是天水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高度发达,人们在信仰趋于一致时的劳动成果。这期间,早期僧人玄高等是参与修建的重要力量之一。
  麦积山因山的形状似麦垛而得名,佛教石窟的开凿让其闻名于世。从十六国开始,在该山的西南、南、东三面峭壁上开凿了众多石窟,集中表现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理想追求和审美观念,现存的194个窟龛、7200余尊造像,近1000平方米的残存壁画,至今让每位游客在险峻的“之”字形栈道上行走、参观这里的佛造像时犹如进入云霄里的佛国,让人流连忘返。那么,参与麦积山造像或事务的早期僧人有哪些?
  王来全说,目前,要确定每个朝代曾经参与麦积山事务的僧人很困难,根据有关资料研究,玄高等人是有记录的较早在麦积山的僧人。
  玄高、昙弘两位高僧在《高僧传.玄高》中记载有:玄“高乃杖策西秦,隐居麦积山,山学百余人崇其义训,禀其禅道,时有长安沙门释昙弘,秦地高僧,隐在此山”。关于石窟建造年代以57窟为例,瑞应寺嘉定25年2月(公元1222年)的《四川制置使司给田公据》碑有:“始自东晋起迹,敕赐无忧寺,给田供赡。次七国重修,敕赐石岩寺;大隋敕赐净念寺;大唐敕应乾寺,圣朝大观元年(1107年)于绝顶阿育王塔傍,地产灵芝草三十八本。”比上碑早百余年的《瑞应寺再葬佛舍利记》有,隋文皇大中二年,有先师迥觉大师,寻旧基圣迹。中(靖)国元年寺主僧智俐等再建宝塔等。
  两座石碑在记录麦积山灵芝数量、时间上有出入,但共同记有灵芝事件、应乾寺、瑞应寺、无忧寺、宋徽宗年号等史实。同时,说明宋代嘉定时麦积山已是“镌凿千龛,现垂万像”。而且在“上下万仞,中有三泉,文殊、普贤、观音圣水,万民祈祷,无不感应。始至东晋起迹”。
  麦积山石窟是依靠石山的天然地貌,经历多个朝代修建的宏大而完美的石窟造像艺术群。不同时期的石窟和造像,代表了不同朝代人们的信仰和审美观念。
  王来全介绍,无论是麦积山高僧昙弘、还是名僧玄高,他们都与当时无数民众一起,修成了这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石窟群。由于麦积山的山体多为沙质岩,这种岩体便于塑像时雕凿,但却容易受到风化、易被硬水侵蚀后剥落。麦积山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穿云”,造像大到“高耸入云”、小至“手掌可立”,天然的窑洞形状和开凿者的巧妙构思,保护了这座艺术宝库。这里最大的佛雕像高达16米多,最小的造像仅有10多厘米,它不但体现了历史上各个时代不同的塑像特点和当时人们的开凿建筑能力,也系统地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麦积山泥塑一般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雕塑、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壁塑四大类。其中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的圆塑,既有当地人的特点,也极富生活情趣和艺术性,被视为石窟艺术中的珍品。
  麦积山塑像的两大特点是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民族意识体现在这些造像上,已经完全脱离了丝绸之路西端,以西域人物为参照的造像,人物形象多以当时天水人的形象为主。在世俗化方面,造像还反映了当时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外形、衣着和表情等,经过雕塑艺人的提炼和加工,成为千古不朽的艺术杰作。从北魏塑像开始,麦积山佛像多有和蔼可亲的面容、俯首下视的目光,反映了人们心目中的天堂与人世间的沟通。佛造像成为不同时间,人们美好愿望和理想的化身。
  无论是专家对麦积山文化的研究、还是民间对其历史文化的探索,麦积山始终是天水一处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这里有许多的艺术需要你去发现、有许多的疑问需要你去回答,只有经过考古论证、深入研究和观点碰撞,才可能探寻到麦积山真正的文化内涵,在今天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区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目前,我们在保护麦积山石窟时,可能为解决崖体内的渗水而烦恼。但在古代,麦积山石窟却以“三泉”而闻名,甚至这里还是人们“乞雨”的湫泉。
  今天,游客要在麦积山石窟中找到山泉很困难,但编号57、58、78号三窟中的渗水痕迹可能就是古代的“三泉”之地。当地民间,还把57窟称为‘湫洞’,可能这就是当时三泉最有名的泉。
  编号58号窟内有明代重塑的水月观音像。按照上段碑文中提到“上下万仞,中有三泉”的记录,如果是昙弘信仰观音菩萨,修行于麦积山,根据当地老百姓祈愿需要,在以上三个石窟中造“文殊、普贤、观音”三大菩萨像,并成为三菩萨灵湫圣水祈水圣地。那么,开窟造像时间,应在西秦永康五年(416年)以前。
  张学荣等在(《敦煌研究》1997年第4期)有:“再论麦积山石窟的创建年代及最初开凿的洞窟”认为,三洞窟形制一样,在窟内正、左、右三壁的下部一周开凿了“凹”字形、迭涩式高佛坛,正壁上方两侧也开有两个平拱形小龛。有人对洞窟实地勘测认为“这里的确是早期洞窟的显著特征。”从崖面洞窟布局看,57窟在当时窟群的中心位置,唐代大地震震裂塌毁,后期转移至东崖;二是74、78、70、71、72、68、165号为早期石窟,大都开凿在57窟周围,这些石窟形制上大体接近。因此,“57窟应当是麦积山石窟中,最初开凿的洞窟之一,即晋十六国后秦时期所开的洞窟。”也就是释昙弘和秦地高僧们隐居麦积山时,在西秦永康五年(公元416年)以前,开凿的一批洞窟。而且,当时这里已经有了“三泉”。
  开凿石窟,雕塑佛像,是信仰佛教的主要表现形式,古代东西方文化沿着南北两条线路传播,在丝绸之路重镇的天水形成交汇时,规模宏大的麦积山便拔地而起。麦积山石窟是开凿于3世纪前、繁荣于5至8世纪的大型佛教石窟群。
  王来全现为天水市博物馆陈展部主任、文博研究员,他以研究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见长。他认为麦积山是丝绸之路东端佛教功德和佛教造像主要遗存地,与敦煌莫高窟一样,具有让世人惊叹的古文化。
  1月15日,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古代佛教信仰以开窟造像为主要表现形式。佛教始创于距今2500年前的古印度释迦牟尼。佛祖与我国的圣人孔子,是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同一时代人。佛教石窟文化进入中国后,沿着南北两条线路进入中原,并逐渐向东传播。北线为新疆龟兹、甘肃敦煌、张掖,山西大同云冈,河南洛阳龙门,最后经长安,又返回到天水;南线为新疆龟兹,甘肃敦煌、张掖、武威、兰州炳灵寺、最后到天水。南线传播的特点是沿着渭水流域,一路从西向东贯穿。当南北两条线商贸和文化传递线,在天水汇集形成圆形时,麦积山便在这个节点上应运而生,成为丝绸之路东线的佛教石窟艺术代表。麦积山石窟造像汇集了北朝、南朝以来的佛教艺术,是古代僧人弘法造像的主要聚焦地。
  古代繁荣的佛教文化在甘肃境内西进东出,佛教石窟造像犹如一张张壁画,从西边的敦煌莫高窟到东边的麦积山,是刻画在大地上的佛国丰碑。

 

 
相 关 新 闻


相关热词搜索:
微笑

上一篇:千秋共祭 大哉羲皇
下一篇:“伏羲讲堂”举办开堂讲座


天水市博物馆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通讯地址: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伏羲路110号 邮政编码:741000
联系电话:0938-8291377 邮箱:tssbwg101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