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博资讯 > 列表
云赏文物|天水市博物馆藏海兽葡萄纹铜镜
 时间:2023-04-12 16:40:05 来源:文物保管部 赵爱军 点击:
  铜镜是古人梳妆整容的生活必需品,以铜、锡等合金铸造而成,有圆形、方形、花瓣形、柄形等多种形式。铜镜正面光亮,可用来映饰面容,镜背有钮和各式纹饰图案,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天水市博物馆众多藏品之中,有一面海兽葡萄纹铜镜。该镜直径13厘米,厚0.8厘米,重930克。铜镜圆形,伏兽钮。双线高圈将镜背分为内外二区。内区五只瑞兽两两相向,作匍匐状,攀援葡萄枝蔓,一独处。外区葡萄与叶瓣错纵交缠,其间有展翅的禽鸟、蜜蜂。缠枝花草缘。

 
\

  葡萄是自汉代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舶来品,深受人们喜爱,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传统吉祥纹样。佛教艺术中菩萨手持葡萄表示五谷不损。之后,葡萄纹样逐渐被应用到了各种生活器物上。进入唐代,葡萄纹饰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展,锦缎、壁画、铜镜等物品上被广泛使用,成为唐代具有代表性的纹样之一。铜镜上的“海兽”姿态各异,均为头部大而圆的动物形象。据考证,它就是古代的“狮子”,古人称“狻猊”。《尔雅·释兽》:“狻猊如彪猫,食虎豹。”郭璞注:“即狮子也,出西域。”西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后,将狮子等珍贵动物相继引进中国内地,并广设兽圈,供贵族享乐。唐镜图案中的狮子形象由于画域狭小不能细腻地描绘,便采用了浮雕手法,突出狮子夸张的头部,造型生动。纹饰中的狮子形象,古籍中在其名前冠以“海”字,其意义并非说它们是海中所产之物,这里的“海”字表达中国古代的一种地域观念,因为这些动物不是本国所有,而是传自西域,故在名称前加“海”字 。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铸造和使用铜镜的国家之一。唐朝则是铜镜制作的繁荣期,其中海兽葡萄纹铜镜是唐镜的典型代表。其造型优美,纹饰奇特,内涵丰富,彰显着大唐盛世气象。尤其镜背上的瑞兽祥禽、卷草图案尤为精美绝伦,各种图案都寓意着人们美好的愿望。海兽葡萄镜大致出现于唐高宗时期(649—683年),在武则天执政时期(684—705年)极为流行,今天所见到的海兽葡萄镜大多属于这一时期。这种铜镜“中西合璧”的特点十分突出。海兽葡萄纹饰的异域特色使图案充满了神秘色彩,被称为“凝聚欧亚大陆文明之镜”。外域的葡萄、瑞兽与中国传统的铜镜结合,极大地提升了铜镜的观赏性,显示出唐代文化的蓬勃生机。这种果实堆砌、枝条漫卷、花叶铺陈、充满生命力的纹饰契合了盛唐对精神和物质上绮丽奢华的追求。
 
相 关 新 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伏羲“制琴作乐”架起中法文化之春的桥梁
下一篇:伏羲琴奏响千年绝唱


天水市博物馆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通讯地址: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伏羲路110号 邮政编码:741000
联系电话:0938-8291377 邮箱:tssbwg101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