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博资讯 > 列表
云赏文物|天水市博物馆馆藏战国货币赏析
 时间:2023-04-19 17:09:36 来源:文物保管部 尹婷 点击:
  春秋晚期,民间商业勃兴,出现了金属货币,即铸币。战国时期货币的流通量逐渐增大。当时的货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铜币,另一类是金币。铜币在造型上分为四种;形状像刀的叫刀币,流通于齐、燕等国;形状像铲的叫布,流通于汉、赵、魏等国;圆形圆孔或方孔的叫圜钱,流通于秦国等地;形状像贝壳的叫铜贝,也叫蚁鼻钱,流通于楚国。楚国还铸有金币叫“郢爰”,是在扁平的金版上打出一块块的金印,印文为“郢爰”,使用时从大版上切下,依重量定其价值,是一种称量货币。后来还发现有“陈爰”,为当时楚都由郢迁陈以后铸造的金币。货币的数量大,反映了商业较过去发达;式样多,说明钱币的使用还带有地域性。

  一、刀币
  刀币,春秋战国时期的铸币,起源于“削”,是渔猎文化的产物。“削”是一种弧背、凹刃、柄的一端有环的小刀,是一种剖割兽、畜、禽、鱼的生活用具。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刀首近于三角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两个长方形,刀环呈圆形。

  刀币的刀背有弧背、折背、直背之分,刀首有平首、直首之别。春秋前中期燕地及其邻近的戎、狄等民族聚居区的“尖首刀”,形态最接近作为生活工具的铜削,是最早出现的刀币形式。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形制也一直在变化中。刀首与刀背之间的夹角由锐角向钝角变化,即刀尖越来越钝、越来越平直。刀身由上宽下窄逐渐接近平行。刀柄面、背的纹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皆为两条直线,即“二直”,后来越来越简便,逐渐演变为钱面为二直,钱背减为一直,或面背皆为一直,乃至五直或平背。刀环先为圆形后为椭圆。刀币上的铭文,则呈增多趋势,先无文字,后有一字乃至多字。刀币因铸地不同、形体各异而形成了“燕刀”、“齐刀”两大类刀币。燕刀大体可分为尖首刀和明刀两大类。明刀又分为弧背明刀和磬折明刀。

  我馆馆藏的战国明刀是磬折明刀的一种,刀身与刀柄连接处为方折,状似古磬缘,又称“方折刀”,刀首较窄,刀刃较钝,刃部已成直线,刀脊弧度小、中断,刀柄直纹深入刀身。长13.7厘米,宽1.5厘米,重30.0克。面文“明”字已固定在面,是“明”的象形文字。燕明刀背文十分繁杂,文字多为记数、记状、记物,或单字、双字、多字;另有记多种符号者,品种超过百余种。有学者分析认为,这些背文可能是区别炉次和钱范次序的一种标志。


\ \
馆藏战国刀币(明刀)

  二、布币
  布币是由农业生产工具——铲演变而来,并认为“布”是“镈”的同音假借字,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布币”是空首布、平首布等铲形货币的总称。

  布币是先秦货币中流传较长的一个品类,起于春秋而盛行于战国。铸币的地区,最初是周朝的京畿之地,春秋时期是秦和三晋地区,战国时期主要指魏、赵、韩、燕等国。最初的币形,保留着生产工具的模样,形体较大,上端有銎,中空,称为“空首布”。到春秋晚期和战国前期,空首布的銎首开始变得扁平,与前身连成一平片,币身也有所缩小,称为“平首布”。不仅如此,随着流通范围的扩大,布币的形制种类也日渐复杂。除了币首分为空首、平首外,币肩有平肩、耸肩、斜肩、圆肩几种;币足形制更多,有尖足、圆足、方足等。

  布币多出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和山东、辽东的一些地方,总体来看,布币的发展趋势是币身不断缩小,重量逐渐减轻,外形不断变得圆润;造型和纹饰也逐步趋向精整美观。为方便携带使用,有的布币还出现了穿孔。布币正面铸有一到两个文字,一般为数字、干支、地名。布币一般用“釿”为单位。

  平首布分为尖足布、类方足布、类圆足布、桥足布、方足布、锐角布、圆足布、三孔布、长布。我馆馆藏的战国安邑半釿为战国魏国铸币,圆肩、圆裆、方足,是典型的桥足布。它面背俱有周郭,素背,首、裆部均有裂纹,面文倒书篆书“安邑半釿”,长6.1厘米,宽3.86厘米,重16.14克。“釿”为重量单位,“一釿”约为15克,相当于秦制一两。
  
\ \
馆藏战国安邑半釿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发展,必然产生对货币的大量需求。由于我国当时的历史经济条件,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不同种类的货币流通领域,产生了各种形态的货币,因此也创造了各种不同的货币体系,说明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这一段历史到秦始皇统一货币,历经约三百余年。
 
 
相 关 新 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天水市博物馆参加“博物馆与美好生活——新时代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论坛”
下一篇:【文化·博物】天水伏羲庙匾额中蕴藏的文化内涵


天水市博物馆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通讯地址: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伏羲路110号 邮政编码:741000
联系电话:0938-8291377 邮箱:tssbwg101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