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博资讯 > 列表
方寸之间 匠心筑梦——天水市博物馆高级文物修复师
 时间:2023-04-27 15:42:50 来源:信息中心 胡兆凡 点击:
  文物通古今,匠心传天下。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与之息息相关的文物保护修复则是修复师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传统技艺,使文物病害得以消除、劣化得以控制,实现延年益寿、价值再现的目的并“重获新生”,保护文物的工匠有了传承,蕴含的中华文明精神得以延续。
 
\

  在天水市博物馆有这样一位修复师,他怀着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勤奋钻研、埋头苦干,将三十七年的青春岁月无怨无悔的奉献给了他所挚爱的文物事业,用“工匠精神”守护着天水厚重的历史文化,他就是甘肃省高级文物修复技师、天水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金属文物资深修复师——李小龙。

  李小龙出生在军人家庭,1982年年仅19岁光荣入伍,后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实际行动捍卫祖国尊严,并在战斗中荣获二等战功。1986年,从自卫反击战战场复员的李小龙脱下戎装,转业成为天水市博物馆的一名文物保护工作者,从此开始了与文物的不解之缘。从保家卫国的战士到和平年代中华文化的守护者,李小龙37年如一日,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文博守护者的可贵品质。

 
\

  峥嵘岁月,薪火相传。上世纪90年代前后,天水市博物馆工作刚起步,当时博物馆人员少,馆内文物修复工作尚处于空白状态。那时候,馆里也没有明确的分工,有时人员出现空缺,大家经常客串伏羲庙的安全保卫员、售票检票员和卫生保洁员。“真正从事文物修复工作陆陆续续开始于1990年,那时候,每个修复人员就像一名小学老师,只要被安排教啥课就教啥。我当时也是如此,给待修复的文物绘图、摄影、采样、检测等,刚开始都干过。”李小龙回忆说。多重身份并没有压垮他,反而让他成为了博物馆的“多面手”“万金油”。

  传统青铜器修复技艺包含清洗、拆除、去锈、矫形、拼接、配缺、翻模、刻纹、铸造、打磨、补色等十余个步骤,每个步骤均有很高的技术要求。为了提高专业技能,李小龙跟着师傅学习文物绘图、摄影、采样、检测等技术,并大量查阅文物修复专业书籍,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那时的文物标本和修复设备非常有限,为了尽快上手,他经常从古玩市场、废旧物品回收站收罗金属制品,用它们代替文物进行物理、化学破坏性试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破损、锈蚀的程度及原因。通过大量实验数据,分析总结性变规律,琢磨修复方法。因为缺少经费,他还时常改良、自制修复工具,让修理、修复过程更加得心应手。多年实操经验的积累,练就了他从凌乱的文物残片或发生病害的文物身上捕捉遗留信息,准确复原文物,使其“重获新生”的慧眼和能力。

 
\

  一路走来,李小龙将文物修复工作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无论工作还是休息,他总在思考和探索着修复方法,不断比较改进修复技术,经过多年摸索在青铜器修复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和方法。凭借勤奋的学习和钻研,只要带“病症”的文物,无论放在工作台上、还是放在露天,他一眼便能看出病症所在,很快提出修复方案。看着一件件残损的文物在自己手中得以“重生”,他内心充满了自豪感,也被修复中心的同伴们亲切的称为文物修复的“定海神针”。与此同时,他也在不遗余力地培养弟子,师徒相承中为这项古老技艺注入新的活力,传统技艺的薪火在一代代的传承中蓬勃焕发。

  天水市博物馆建馆之初,就把文物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不断探讨文物修复保护的新方法和科技保护手段,积极开展文物的日常养护。2008年取得了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和“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资质”。2012年2月,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挂牌成立,文物保护修复从最初的以纸质修复为主,发展成为具有以青铜器、陶器、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为特色,兼顾玉石器、铁器、木质文物保护修复,文物预防性保护等全方位、多功能的专业部室,成为立足本馆、面向陇东南地区、辐射全省的区域性文物修复保护和科研基地之一。经过多年的积累,文物数量逐年增加,修复工作的业务量不断扩大,“以老带新,以师带徒”的修复技艺传承方法,在新老传递、互帮互助中共同前进,文物保护从传统手工修复走向了与现代科技检测修复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也逐步形成了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专业修复涉及金属文物、陶瓷文物、彩绘文物、纸质文物、出土文物抢救性保护、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保护中应用、馆藏环境研究等多方面的高、中、初级保护科技人员与修复队伍。

 
\

  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工匠精神。文物修复是文博行业最基础、最经常的一项工作,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不仅需要耐心、细心的钻研琢磨,更需要心无旁骛、久久为功。同样,文物修复是一件和时间对着干的活儿,拿金属器物来说,有害锈是器物上的“癌症”,它无法根除,文物修复工作者只能通过争分夺秒的清理,尽量减缓文物的受损速度。对于大半辈子都在跟青铜器打交道的李小龙而言,在天博修文物的这些年里,经他手修复过的青铜器不计其数。透过锈蚀斑斑的器物本身,能够感受到千百年来岁月积淀的文化温度,这些不可再生且无法代替的宝贵资源是历史赋予文物人的至宝,值得一生去守护。李小龙说:“每当破损的器物在自己手里修复完整,那种成就像拯救了一个小生命一样。”这既是对技艺的检验,也是匠心与时光的较量,更是对中华文明的守护与传承。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修复师通过日复一日和文物在方寸之间的对话,从懵懂到熟悉,再到熟练,进而真正成为行业内的权威,中间的努力和艰辛只有自己知道,这也就需要修复师舍得下功夫、耐得住性子、熬得住寂寞。为了这些珍贵文物能够长期妥善保存下去,李小龙默默坚守岗位三十七载,用精湛技艺生动诠释着“工匠精神”。2018年其所在团队荣获第十届“薪火相传——文化遗产筑梦者杰出团队”称号,参与的天水市博物馆隋唐屏风石棺床修复项目获得“2021年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优秀奖”,2022年本人也荣获第三届“天水工匠”称号。

 
\

  匠心筑梦,不负韶华。工匠精神是一种修行,也是一种态度。面对一项项荣誉光环,李小龙以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继续奔走在文物保护修复的路上。虽已不再年轻,今年也即将光荣退休,但“青春”的匠心还在不断唤醒着他的激情。让破损的文物重焕光彩,文物之美重现于世,中华文明的根脉和精神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已成为他毕生的追求。

  春风十里不如有你!

 
\
 
相 关 新 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线上展览|经典记忆——卢保福个人收藏当代连环画专题展之历史人物(三)
下一篇:云赏文物|宋磁州窑珍珠地刻牡丹纹瓷枕


天水市博物馆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通讯地址: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伏羲路110号 邮政编码:741000
联系电话:0938-8291377 邮箱:tssbwg101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