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博资讯 > 列表
云赏文物|宋磁州窑珍珠地刻牡丹纹瓷枕
 时间:2023-04-27 16:14:09 来源:文物保管部 王文刚 点击:
  天水市博物馆藏:宋磁州窑珍珠地刻牡丹纹瓷枕。1972年天水市秦州区玉泉观采集。1996年经国家文物局文物专家鉴定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

  此枕长21.3厘米,宽13.4厘米,高11.2厘米,重1500克。整体呈马鞍方形,空心。胎体较粗重,呈黑褐色。枕体后背部有一直径1.5厘米左右的透气孔,这是为了防止空心的胎体在烧制过程中其内部空气受热膨胀,如无法及时逸出,会导致胎体变形甚至破裂的危险而特意预留下装烧工艺痕迹。
 
\

  其装饰工艺为在粗重黑褐色的胎体上施较为细腻的白化妆土,待其干燥到一定程度时,用刀具剔刻枕面白化妆土层,露出黑褐色胎体,从而形成白色折枝牡丹图案。作为其背景的黑白相间的“珍珠地子”则是由专用的管状工具戳印在枕面上的。整体装饰图案完成后罩透明石灰碱釉入窑烧造。此种装饰手法及纹样为磁州窑系的典型风格 。结合瓷枕造型及胎体等时代特点判断,此件文物确属宋代无疑。

  磁州窑窑址在今河北省磁县,以地属瓷州而得名,是宋代北方瓷窑之一,所烧造的瓷器大部分供劳动人民使用。由于民间色彩浓郁,因此不为宋代文献所记载,直到明初《格古要论》一书才提到它。此后关于磁州窑的记载逐渐增多,但多数带有所谓“士大夫”的偏见,未能对磁州窑瓷器所取得的技术成就和所包含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做出应有的肯定及评价。

 
\

  传统上磁州窑产品以瓷枕为代表。大量采用白地黑彩彩绘装饰工艺。由于当地原料所限,磁州窑器胎质较粗,颜色黑,本来不利于各种装饰手段在其上的运用。但当时的窑工创造性的使用了“化妆土”这一工艺,部分克服了烧瓷原料的固有缺点。为各种艺术手段在磁州窑器上的使用铺平了道路。艺术来源于生活,磁州窑工匠将当时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予以高度概括,用纯属简练的笔触描绘在瓷器上,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整体格调朴拙粗犷。
 
\

  磁州窑的装饰不拘一格,除常见的白地黑花,还有白釉酱花、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珍珠地剔划花等多达十几个品种,即所谓“粗粮细作”,如此繁复的装饰工艺,为其他窑系所难以比拟。因而能在宋代几大窑系中卓然自立,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有独特贡献。
 
另外根据历年的磁州窑窑址考古发掘证实,磁州窑产量在金代达到了高峰。传世大量带有各种印记的如“张家造”等瓷枕,收藏者应仔细甄别,不宜一概将其时代定为宋代或元代。
 
相 关 新 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方寸之间 匠心筑梦——天水市博物馆高级文物修复师
下一篇:天水市博物馆关于伏羲庙景区和天水民俗博物馆五一假期参观公告


天水市博物馆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通讯地址: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伏羲路110号 邮政编码:741000
联系电话:0938-8291377 邮箱:tssbwg101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