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博资讯 > 列表
天水民俗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
 时间:2011-01-21 16:31:00 来源:天水市博物馆 点击:
天水民俗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
(2021-2025)
  天水民俗博物馆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胡氏古民居建筑)民俗民居类博物馆,国家AAA级景区,隶属天水市博物馆管理,现为甘肃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和天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占地面积6374平方米,建筑面积4140平方米,由15个四合院、90座单体建筑组合而成。馆藏各类民俗文物2495件(套)。陈设有专题陈列11个,秦州人家生活场景复原陈列13个,互动体验项目4个,展出文物1151件(套),全面展示了明清时期秦州官宦人家的生活场景和天水地区的民居民俗文化;临时展厅4个,定期开展各类临时展览活动。馆内开辟有游客服务中心、行李寄存处、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旅游纪念品商店、游客休憩场所戏苑和皮影室、新增家庭卫生间、母婴室、志愿者之家等多功能服务区,为观众提供便捷的旅游服务。2011年12月19日向社会免费开放。
  天水民俗博物馆现有职工75人,其中正式职工15人(科级干部2人),招聘人员60人。主要开展社会教育、陈列展览、安全保卫、环境保洁、文物建筑的保护管理与维修、科学研究等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本规划主要阐明天水民俗博物馆事业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是未来5年本馆事业发展规范性文件。本规划的规划期是2021年-2025年。
  一、天水民俗博物馆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省、市文物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的论述和系列讲话指示精神,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遵循文物工作的方针、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积极探索富于地域特点和时代特色的博物馆发展路子,推动了我馆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全力打造“民俗民居博览园”精品陈列,为观众提供民俗文化大餐。2011年,在国家、省财政、文物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馆被纳入免费开放博物馆行列。2014年启动实施天水民俗博物馆(南宅子)展览升级改造项目建设,项目投资300多万元。改造升级面积4422平方米,其中陈列布展面积2701平方米。馆内陈列展览分别为“海屋添筹”寿幛、天水刺绣、天水香包、天水鸿盛社秦腔戏曲脸谱、天水银饰、天水民居建筑木雕艺术、天水祖宗影像图、天水祖宗堂、胡氏家族谱系、待客室、古代会客等11个专题陈列,会客场景、闺房场景、侍女屋场景、后花园、大管家居室、藏宝洞场景、厨房、婚庆情景、主人卧室、家庭晚辈生活场景、私塾场景、书房场景、佛堂等14个生活场景复原陈列,还有戏苑秦腔戏剧展演、皮影戏展演、苏惠爱情故事三维动画展播互动和《老天水》三维动画展播等4个展演体验陈列。我们从2000多件馆藏民俗文物中拣选出近1151件进行陈列展览。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脸谱制作、回文诗互动体验项目。于2015年改造升级完成并开放。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共接待观众200余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18年8月,天水市政府决定,将北宅子移交天水市博物馆统一管理。
  (二)坚持文物保护工作基本原则,规范馆藏民俗文物保护工作。近年来,天水民俗博物馆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多方筹资,改扩建民俗文物库房,购置、安装先进的安防设施、设备,改善了馆藏文物保管条件;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对所有馆藏民俗文物逐件进行清理、维护、分类、定名、描述、测量、拍摄、造册,建立民俗藏品档案。摸清馆藏民俗文物的状况,为开展科学研究、陈列展示奠定基础。
  (三)积极创建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天水民俗博物馆为打造一流的文化旅游品牌,加大文化产业开发力度,同时为博物馆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馆积极开展创建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的相关工作。我馆积极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景区接待功能,规范景区标识系统建设,配套相关旅游基础设施(设备)。把文创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成立有专门的旅游纪念品售卖区,为观众提供了便利服务。
  (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奠定文博事业持续发展基础。我馆先后制定了30余项管理制度,完善了各种岗位责任制度,制定长期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同时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相结合的办法,不断加强职工业务培训。每年我馆派出到省、市和其他博物馆进修学习的员工达10余名。与此同时,我馆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数量逐年增长,产生了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为新时期博物馆的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保障。
  (五)文物安全工作是博物馆的生命线,天水民俗博物馆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要位置,近年来,除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完成了安防系统、消防系统的升级改造项目外,还花大力气对从事安消防岗位的从业人员进行了业务技能培训,有机地将人防和技防结合起来,提高了安全防范水平,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二、博物馆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一方面促进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社会成效。但另一方面,现阶段我馆的各项工作与省、市文物主管部门要求和人民群众需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是人才短缺的问题直接影响博物馆事业发展,目前面临着以下几点困难:
  一是民俗博物馆的人员结构不合理,在编人员少、招聘人员多,多人身兼数职,导致业务工作很难从数量到质量的飞跃,制约了业务工作的发展;二是临时展览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缺少专业人才的支撑,在策展方面依旧是弱项,缺乏举办有影响力临时展览的专业能力。三是在文创方面缺乏专业人才和专项资金,相关的文化产品开发的力度还不够。四是社会教育水平和能力需进一步提升,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对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
  三、2021年-2025年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的论述和系列讲话指示精神,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充分发挥博物馆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1.保护文物。把保护文物、传承中华文明作为博物馆事业加速发展的根本,建立科学保护文物的长效机制,推进文物的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的有机结合;加强文物的日常保养,监测文物的保护状况,改善文物的保存环境。2.提高质量。把提高质量作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注重文物保护模式和利用途径的创新,注重博物馆工作的制度建设,有效提升博物馆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博物馆工作质量,确保文物安全和文化传承;提高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3.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作为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的基本理念,树立文物资源属于人民、文物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的理念,鼓励公众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共享文物保护成果,在文物保护中传承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三)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建立和完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传输便捷、覆盖广泛的文物传播教育体系,结构优化、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体系,创意精巧、适应市场需求的博物馆文化产业体系,全面加速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步伐,进一步推进博物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博物馆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争取使天水民俗博物馆达到拥有管理模式标准、社会服务优良、陈列展示精美、文物收藏丰富、人才建设合理、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影响力的国家二级博物馆。2.发展指标。分约束性发展指标和预期性发展指标。
  约束性发展指标:
  1.民俗藏品建档率达到100%。
  2.博物馆安防、消防设施(设备)完好率达到100%。
  3.博物馆网站建设及维护100%。
  预期性发展指标:
  1.年均举办陈列展览4个以上。每年输出1至2个文物展览,每年引进1-2个省内或国内文物展览。年接待观众达到15万人次以上。
  2.完成天水民俗博物馆临时展厅升级改造建设项目。
  3.每年开展专题讲座(含论坛)5个,开展各类社会教育活动40次以上。
  4.承担科研项目1个,发表论文2篇,出版书籍2本。
  5.开展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年度培训人次占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
  6.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研发博物馆衍生品和文化产品4个种类以上。
  7.编制古建筑病虫害和木构件彩绘的保护方案,并组织实施。
  四、2021年-2025年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持续深入博物馆免费开放。坚持博物馆的公益属性,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开展博物馆免费开放绩效评估和考核。健全博物馆免费开放的部门协作机制、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引导、教育观众文明参观,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者。加强与宣传、教育等相关部门合作,推广实施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行动计划,使博物馆文化成果惠及更多民众。重视陈列展览的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互动性和可参与性。创新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增强博物馆的数字化技术服务,拓展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传播功能和文化休闲功能,提升博物馆的发展质量。进一步加强博物馆交流,加强与省内外博物馆的战略合作。着力引进和推出一批高水平、有影响的藏品交流展览,提升天水的文化影响力。
  (二)加强博物馆藏品保护和科学研究。拓展博物馆藏品渠道,丰富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和种类。加强博物馆与考古研究所的协作机制。把馆藏文物缺环项作为重点,加强文物的征集,丰富藏品体系。结合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建立博物馆藏品数据库。在已有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建设成果基础上,重视文物预防性保护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博物馆藏品的自然损坏率。加强博物馆藏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提高博物馆的科研能力、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三)创新博物馆管理机制,推动高质量发展。按照国家二级博物馆运行标准,逐步构建公益目标明确、投入机制完善、监管制度健全、管理运行高效的现代博物馆制度。健全博物馆馆际交流、陈列展览项目交流合作、藏品开放工作制度,积极参与博物馆协会各专业委员会事务,参加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提高博物馆展陈水平和服务质量。建立博物馆藏品共享平台和藏品利用激励机制,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壮大博物馆之友和博物馆志愿者队伍,提高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规范和完善博物馆业务管理,使天水民俗博物馆向着文化标志强、行业代表性突出、服务功能完善、业务管理规范、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博物馆目标迈进。
  (四)发展博物馆相关文化产业。全面贯彻文物工作方针,建立健全严格规范、引导有序的文物利用制度,探索文物利用的新形式、新途径,实现文物有效传承和持续发展。着眼社会公众需求,发挥博物馆文物资源优势,利用社会资源,依托馆藏文物特色和文化元素,创新文物相关衍生品和文化创意产品,以增强博物馆自身造血机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五)加强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发展和繁荣博物馆事业这一中心任务,实施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战略。力争培养一批熟悉文化遗产工作、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批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的科技型人才,一批历史文化知识丰富、熟悉外语的外向型人才。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稳定高水平中青年队伍,培养或引进学术领军人才,逐步形成年龄梯次合理、专业分布均衡、整体素质优良、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高效、务实的工作团队。
  (六)重视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在博物馆中的推广应用,提高博物馆各领域信息化水平。依托天水市博物馆官网平台,建设天水民俗博物馆文物资源基础数据库和文物安全监测平台。积极推动博物馆重要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数字博物馆工程。加强文物信息的社会化服务和传播普及工作。
  五、2021年-2025年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大项目
  2021年-2025年,天水民俗博物馆事业发展重点突出5个建设项目。
  (一)天水民俗博物馆临时展厅(北宅子)升级改造项目。
目前,天水民俗博物馆临时展厅面积仅80平方米,不能满足临时展览需求。为扩展临时展厅面积,改善文物展陈环境,增强观众参观体验,计划升级改造北宅子第二、三展厅,加装展厅自动感应门、文物展柜、恒温恒湿设备等,完成展厅升级改造面积360平方米。适时根据经费实际情况,逐年分阶段组织实施,计划于2025年度全部完成展厅升级改造工作。
  (二)天水民俗博物馆(南宅子)展厅多媒体设备升级更新项目。
《老天水》三维动画展播、天水鸿盛社秦腔戏剧脸谱陈列、苏惠爱情故事三维动画片互动、戏苑秦腔戏剧展演等基本陈列厅多媒体设备运行近7年,设备老化严重。为满足正常参观需求,我馆积极申请项目资金,组织开展设备升 级更新项目,计划于2024年底完成。
  (三)天水民俗博物馆(北宅子)木构件彩绘和木栏杆保护项目。
北宅子彩画所在建筑为明代建造,自建成后并没有对梁架彩画进行补绘或重绘的记载。主要为北宅子中院主厅楼的建筑彩画及木栏杆进行保护修复,一楼梁架外檐内外侧彩画面积约93.2平方米,二楼梁架外檐彩画面积约42平方米、室内三架梁、五架梁、脊檩及方板等面积约209.6平方米,此次拟修复彩画总面积约345.8平方米。因病害交错叠加出现,病害面积约864.5平方米。经400多年室外建筑彩画常年经受日光曝晒、风霜雨雪,室内梁架彩画由生活取暖造成污染,加之鼠蚁的破坏等。导致梁架彩画裂隙、起翘、剥离、地仗脱落等病害,亟待通过科学的保护措施,最大限度的遏制、清除原有病害,恢复彩画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使之能够长期保存。
  (四)天水民俗博物馆古建筑病虫害防治项目。
天水民俗博物馆整个建筑物木质面积约23000平方米,多由核桃木、柏木、松木以及梨木组成。经对建筑物全面调查,每平方米木质建筑大孔洞平均密度2.8个,特别槐荫院和北宅子二楼最为严重,部分立柱基部已被损毁,表皮剥落,尤其是年代久远的木结构建筑,钻蛀木料产生的孔道,严重降低木料的物理性能,对建筑物造成严重的危害。计划通过三年时间针对胡氏民居所有被危害的木结构区域进行保护,防止虫害蔓延,进一步造成胡氏民居建筑受损。
  (五)天水民俗博物馆馆藏文物数据库建设。以实现博物馆数字化为目标,建立馆藏珍贵文物数据库。
  六、保障措施
  (一)体制机制保障。健全完善权责明确、统筹有力的天水市博物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建立我馆博物馆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度。发挥博物馆行业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与学校、农村、社区、企业和部队等开展共建共享活动。
  (二)人才保障。深化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业绩为依据、以能力为导向的博物馆人才评价、选拔和激励机制,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积极引进人才,参与重大文物保护科技项目、科研项目和重要陈展工程。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建立高级人才培养服务制度。
  (三)经费保障。争取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博物馆经费的机制,努力争取中央财政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争取地方财政对博物馆事业更多的支持。
  七、组织实施
  贯彻实施好本规划是天水民俗博物馆今后5年的重要职责。我馆在确保与国家、省、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无缝衔接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各专项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天水民俗博物馆事业发展“2021年-2025年”规划》及专项规划的分级分层责任机制,建立规划实施的问责和奖励机制。坚持以目标管理为中心,分解规划任务,落实目标责任,明确进度安排,做到规划任务有执行主体,任务完成有绩效考核。
  在2023年和2025年,分别对本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期末评估。
 
相 关 新 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天水市博物馆章程批复文件
下一篇:天水民俗博物馆2023年度工作计划


天水市博物馆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通讯地址: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伏羲路110号 邮政编码:741000
联系电话:0938-8291377 邮箱:tssbwg101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