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刻
qiqiao.gsxh.gov.cn 时间:2013-11-25 15:47:35 来源:
 清嘉庆十二年王公重修伏羲庙碑及其相关内容考证
许 凤
 
  内容提要:天水伏羲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是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专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的宗庙式建筑群。作为祭祖祖庙,它的历次维修都有详尽的碑文记载。笔者通过整理庙内现存的碑文石刻,发现清嘉庆年间所立的王公重修伏羲庙碑记较为独特,它重维修纪实,更重人物记事,以较大篇幅详述了维修主持者王赐钧任秦州牧时所做的地方民生工作,是难得一见的官员记事碑。本文对该碑进行介绍,并就碑文中涉及的人物作一考证,且对该碑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伏羲庙;重修碑记;王赐钧
   
  天水祭祀始祖伏羲的记载始于先秦,距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当时的秦人以最高礼仪——“三牢”之礼祭拜始祖,祭祀地点为伏羲画卦的三阳川卦台山。明正德十六年(1521),为方便官民祭祀,正式将祭祀中心由卦台山迁至天水伏羲庙,由此奠定了天水伏羲庙在“羲皇故里”的祭祀地位。
  自明成化十九年(1483)至今,伏羲庙进行了大小11次维修,其中见于碑文、《秦州志》的明清时代的维修达9次之多。笔者对庙内现存的与伏羲庙维修有关的7通碑文考释研究时,发现清嘉庆十二年(1807)所立王公重修伏羲庙碑碑文与庙内现存其余关于维修记事碑碑文内容的侧重点有较大差异。该碑除介绍维修工程外,更对工程维修的主持者王赐钧任秦州知州近十年来的工作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本文对该碑基本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并就其相关问题作一探讨,以期引起大家对此碑的重视。

  一、王公重修伏羲庙碑的基本情况

  王公重修伏羲庙碑,保存在伏羲庙东碑廊,州志有载。石灰岩质,高203厘米,宽81厘米,厚19厘米。拱形碑额,碑阳碑额篆书“大清”二字,两侧相向阴刻两条龙,正文行楷,边刻卷云纹(照1).碑面多处剥泐,碑文23行,1189字,字迹残缺16处,计26字(照2)。现将碑文摘录如下:
  『朝议大夫升任宁夏府知府直隶秦州知州王公重修伏羲庙碑记』
  秦州,古成纪也。昔者,伏羲氏实生此州,故州北有卦台山,州西有伏羲城,为立庙祀焉。明嘉靖中重修之,康对山修撰记其事。迄今三百余年,渐以倾颓剥落,起而修之,非有大造于此州而能为人人之所不能者弗克举。
  嘉庆二年,我公祖神木王公来守此土,即为吾民兴利除害,修废举坠,戍民而致力于神。未及一载,值川、楚贼匪窜州境,蔓延五六年间,贼势猖獗,蹂躏四境,百姓奔窜逃匿,无不受其害者。公捐廉俸筑西郭伏羲城数百丈,民赖以庇,而庙亦不毁于兵火。民之愚者不以为公之功,竟以为伏羲氏之力也。公又为民修堡寨,纠乡勇,铸铳炮,严警逻,贼不敢逼,而民始稍定。当此之时,公内则桢幹畚锺□□之具,自州城附□,以及属县远镇无虚处。外则糗粮刍茭夫马之需,自大帅□□以及诸戎帅无虚日。公又总理粮台,□□挽粟,羽书旁午,乃倡捐千金付生监筑西城。复念城东居民无所障蔽,被兵日危,复捐资筑东关新城。因旧基西拓数百丈,接连大城,长于伏羲城等。东郊之民,有所依赖,贼至不惧。然则伏羲氏真能庇吾民而假手我公以为之者耶?方是时也,公日夜以修城筑堡,严戍□□□之备为急,又履行四乡及各属县,稽查远近难民被焚掠及受杀害者,详请抚恤,按口给粮存济,故于修庙弗暇也。嘉庆六年,秦州大饥。公据情申请,蒙□上天恩,发廪七万,秋冬之间,民赖以甦。比春,赤贫户民又复嗷嗷,公乃施设粥厂。谓饥民聚于一处则疫生,且道远,故在城则东西关分设男女厂,□处在乡□。东路之马跑泉、街子镇;南路之天水镇、娘娘坝;西路之三十里铺、关子镇;北路之石佛镇、雷王集,四面各设粥厂,每厂日食数千人。至四月初十日乃止。三月之久,全活无□。至嘉庆八年,贼匪渐平。而公以劳于民事,须发为之颁白矣。
  明年,公首蒙卓异,例应陛见,而岁复欠收。士民请于大吏,求留公以济民命,卒不可得。公卸掾后,复分途中资斧之费,于东西两关设男女粥厂二处。自冬徂春,民赖以活。公乃轻装倍道驰赴京师。六月,公还。民夹道欢迎者,百余里不绝。盖之死而生之,之亡而存之,民胥戴德若父母矣。
  公□喜吾民之复苏而乐其生也,于是始有营造之举焉。重禋祀则建立文昌宫,祷雨泽则重修龙王庙,备灾患则重修火神庙。前后设厂,建造费逾万金,民不与焉。又念□□羲生于此州,为万古文明之祖,城粗完整,则庙不可以不修也。故自十年三月鸠工缮修大殿。公自捐钱三百万、银六百两,并所积罚锾共银一千一百两。又不足用,乃遇绅士石作环等老成练达者董其事,募之民间,复得二千余金。十二年五月,工乃告竣。计建正殿九楹,补葺两庑十楹,碑亭六所,钟鼓楼各一,头门五楹,二门五楹,向庙□□□东西牌楼□□。垣墉户牖,丹雘雕饰,巩固宏敞。自门阙以逮两庑,规模肃如也。
  夫庙社城郭之兴废,足以觇都邑之盛衰、政俗之隆替。公能不鄙夷吾民而养之□教之,安危祸福与民共之,饥不忍独饱,寒不忍独温。而又以其余力与民修残补废,宜乎人人有桐乡之爱,舒度之歌矣。而余独念公十余年来,兵燹艰难,薄书鞅掌之余,不殚劳瘁,不□资费,以鸠此功,所以培植吾州者,其意甚厚。所愿吾州人士追皇古之淳风,戒沃土之骄淫,安不忘危,患思有备,男耕女织,风淳俗美,鬼神降福,三时不害。于以崇明祀□□,甚盛事也。自今已往,承国家休养生息之泽,以至于亿万年,正未有艾,其亦公厚爱吾民之意也。
  夫公于嘉庆十一年冬授宁夏府知府,十二年秋乃之任。州人士因庙之落成亲述其事,请余略记颠末,勒石以志不忘。
  文林朗庚子科经元候铨知县借补西和儒学训导郡人邹曹纯 敬撰
  文林朗丙午科举人候铨知县借补陇州儒学学正郡人张烈 敬书
  嘉庆十二年岁次丁卯秋七月谷旦阖州绅庶 立石


  二、关于重修伏羲庙的主持者王赐钧其人

  由碑文内容可知,碑文作者是邹曹纯,秦州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经元,正七品官,主要职务是儒学训导;碑文书写者张烈,为乾隆五十一年(1786)举人,正七品官,主管儒学教诲生徒。二人作为地方儒学最高导师,想必在人们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学术声望,加上为祖庙维修之事撰文记事,行文用词必定是谦恭谨慎的,然碑文1189字,其中竟用700余字详述秦州知州王赐钧的执政事迹。是什么原因促使两位于庙堂之上标新立异,留下这段独特文字?从碑文“夫公于嘉庆十一年冬授宁夏府知府,十二年秋乃之任”可知,王赐钧在立碑之时即赴宁夏知府任上,对已离职官员“歌功颂德”,似乎不在情理之中;碑文又云“州人士因庙之落成亲述其事,请余略记颠末,勒石以志不忘”,作者落笔时还不忘强调文字的真实性,更让人对王赐钧其人充满好奇。
  王赐钧,字壹斋,陕西神木人。清嘉庆二年至十二年(1797~1807)任秦州知州,任内捐银筑城、设粥厂济民,并于嘉庆十年(1805)三月至十二年(1807)五月整修秦州伏羲庙,颇有政绩。在老百姓心中,王赐钧是一位难得的父母官,百姓感激他,在他卸任之后翻刻伏羲庙“开天明道”匾额时,不忘加上他的名字;百姓怀念他,在伏羲庙正殿先祖伏羲圣像的头顶上方至今还保留着他题写的“文明肇启”四字。当时的儒学导师邹曹纯在此通碑文中用平实的语言,叙述了王赐钧的爱民事迹:
  (一)兴利除害防治贼匪,筑城练兵保民安宁
  自嘉庆二年(1797)上任以来,王赐钧为民办实事,打奸除害,整顿社会治安,嘉庆三年(1798)起,他为防川蜀白莲教犯境扰民,先后“捐廉俸”修筑羲城,“为民修堡寨,纠乡勇,铸铳炮,严警逻……又总理粮台,倡捐千金命人监筑西城、东关新城。因旧基西拓数百丈,接连大城,长于伏羲城等。”
  (二)为解饥荒请救灾粮,预防疫病四设粥厂
  嘉庆六年(1801)秦州饥荒时,王赐钧“饥不忍独饱,寒不忍独温”,为百姓争取到七万(斤)国家救灾粮缓解灾情,嘉庆七年(1802)正月到四月初十,饥荒仍然严重,王赐钧考虑到设一处救灾点救灾,饥民领灾粮路途遥远,且灾民过于集中易引发、传播疫病,故特在秦州四面分别设立粥厂“放舍饭”三个月,“每厂日食数千人”,救民于水火,至嘉庆八年(1803),匪乱饥荒渐平。
  (三)顾民生缓进京面圣,散盘缠设济民粥场
  王赐钧为民呕心沥血,须发颁白。嘉庆九年(1804),因庄稼欠收,王赐钧又暂缓了进京面圣的时间,拿出入京盘缠在秦州东西两关设了二处男女粥厂。到第二年春天灾情缓解后才“轻装倍道驰赴京师”。
  (四)建缮庙宇安抚民心,捐俸筹资修庙祭祖
  百姓生活安定后,王赐钧重视传统礼仪,对祭祀先祖,修缮庙宇极为重视。他未以修庙为由向百姓聚敛财物,竭尽全力自筹经费,先后建造、修缮了文昌宫、龙王庙、火神庙,以安百姓之心。又因万古文明之祖伏羲诞生于此,如今城郭完整,感怀祭祖之宗庙不可以不修。为“追皇古之淳风,戒沃土之骄淫,安不忘危,患思有备,男耕女织,风淳俗美,鬼神降福,三时不害”,王赐钧“自捐钱三百万、银六百两,并所积罚锾共银一千一百两。又不足用,乃遇绅士石作环等老成练达者董其事,募之民间,复得二千余金”修筑伏羲庙。

  三、王公重修伏羲庙碑的现实意义

  时任朝议大夫秦州知州的王赐钧为从四品官员。参照清代文职四品官员每年105两、米105斛正禄,知州每年500-2000两养廉银的收入标准,结合碑文中王赐钧捐俸筑城、设救灾粥厂、建缮宗庙又多不动用民众财务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断,王赐钧在任期间,为谋秦州一方百姓的安定生活,捐俸无数,除去自家吃穿用度,几乎没有什么积蓄。难怪王赐钧在嘉庆十年(1805)六月自京师返回秦州,“民夹道欢迎者,百余里不绝。”王赐钧有桐乡之爱,与百姓安危与共,饥不忍独饱,寒不忍独温。民众“念公十余年来,兵燹艰难,薄书鞅掌之余,不殚劳瘁,不□资费……”对他“(感恩)戴德若父母矣”。
  值得强调的是,以修庙之事为题,详述官员事迹,并为之立传刊碑的情况,在伏羲庙历次维修中只此一例。这说明清嘉庆年间王赐钧治理下的秦州城民风淳朴,官员勤政爱民、尽职尽责,百姓知恩善报,社会和谐。此碑是一通爱民纪事碑、敬官民心碑,更是一通官员自查警示碑:它的存在警醒世人,作官应如王赐钧一样心系于民,勤劳实干,惟其如此,才能得到人民的肯定和拥护,令民众牢记于心。

  四、王公重修伏羲庙碑记的学术意义

  碑文除祥述王赐钧事迹外,还在伏羲庙的维修沿革、秦州城的建城格局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文字资料。
  (一)此前维修伏羲庙的时间
  碑文记录:“明嘉靖中重修之,康对山修撰记其事。迄今三百余年,渐以倾颓剥落,起而修之,非有大造于此州而能为人人之所不能者弗克举。”
纵观庙内诸碑文,明嘉靖十一年(1532)至清嘉庆十年(1805)之间,伏羲庙还经历过三次维修,分别是清顺治十年(1653)﹝1﹞、清顺治十一年~清康熙二十六年(1654~1687)﹝2﹞、清乾隆四年(1740)﹝3﹞。这三通碑至今仍立于伏羲庙内,相信邹曹纯在撰写此篇碑文时一定也见过,缘何中间几次维修的记载被邹曹纯忽视不计?
  就此重新考释文献,发现自明宪宗成化十九年(1483)秦州知州傅鼐创建太昊宫﹝4﹞,经嘉靖元年至三年、嘉靖十一年两次修建、整修,基本形成宗庙建筑形制,奠定明清及后来伏羲庙格局。陕西按察司副使唐龙撰《重建伏羲庙记》和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康海撰《重修伏羲庙记》分别记载了明嘉靖年两次修建、整修的情况。清顺治至乾隆年三次维修,要么是对破损部位做了修补(顺治十年),要么维修顺治年地震损坏的建筑(顺治十一年至康熙二十六年),要么重修跨街牌坊、见易亭、太极殿及东西配殿(清乾隆四年),但主体均以嘉靖年为标准,维修使其恢复明嘉靖时期伏羲庙的规模,除增乐楼、来鹤亭外无其他变化。因此邹曹纯才说“明嘉靖中重修之……迄今三百余年”。
  (二)伏羲庙的建制规格
  碑文记录:“计建正殿九楹(ying间),补葺两庑(wu宫殿或祠庙的东西两廊)十楹,碑亭六所,钟鼓楼各一,头门五楹,二门五楹,向庙□□东西牌楼□□。”
  1.现存正殿的建造年代。
  在伏羲庙的维修中首次出现“正殿九楹”,然之前正殿的规格均为七楹,此时的正殿是在原殿基础上翻修扩建,还是在旧址上拆除重建的,碑文中没有详细介绍。另:清嘉庆年后的碑文依旧以七楹计数,说明嘉庆年间九楹正殿形制并未保存下来,是毁于战乱还是地震,何时被毁,又何时重建,理清楚这个时间节点,才能最终确立伏羲庙现存正殿的修建时间。
  庙内碑文记录:明嘉靖元年至三年,“巡按御史马溥然、冯时雍、许翔凤先后建议,畜聚财用,荒度基址,期撤而新之” ﹝5﹞,建先天殿七间,康熙“十一年六月,秦州大地震,年余不止。城垣馆舍崩圮殆尽” ﹝6﹞,伏羲庙建筑难逃一劫,后“圮者建之,损者葺之。易之以栋梁,新之以丹雘。”﹝7﹞经修葺,恢复大殿七楹,至清嘉庆年间变为九楹正殿,扩建、重建不得而知。清光绪五年(1879),秦州又发生大地震,伏羲庙建筑有损坏,光绪十一至十三年(1885~1887)历时两年半,耗资12000缗 “重建先天殿七楹,深五筵” ﹝8﹞,直到1986年天水博物馆迁入伏羲庙至今,大殿格局尚无变化。由此推断清康熙、光绪两次大地震对伏羲庙建筑产生过巨大影响,现存伏羲庙先天殿在清光绪年间,在明代建筑基础上进行了大修。
  2.清嘉庆年间维修情况。
  碑文记录:“补葺两庑十楹,碑亭六所,钟鼓楼各一,头门五楹,二门五楹,向□□□ 东西牌楼□□。”经考证,此次维修,新建钟楼、鼓楼各一座,将大门、仪门由三楹扩为五楹,维修先天殿九间、维修朝房十间、碑亭六所、跨街牌坊二座。
  3.关于秦州“五城相连”格局形成的年代
碑文中“公捐廉俸,筑西郭伏羲城数百丈……乃倡捐千金付生监筑西城。复念城东居民无所障蔽,被兵日危,复捐资筑东关新城。因旧基西拓数百丈,结连大城,长于伏羲城等”,记载王公带领民众筑城一事,单从文字分析,东关城、大城古已有之,然西郭伏羲城、西城是加筑还是新建,中城修建不详,那么现今伏羲城—西城—中城—大城—东城“五城相连”的格局到底形成于何时?
  北魏太和六年(482)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上邽为当时秦州的治所,其“五城相连,北城中有湖水”,可见五城相连的最初格局形成于北魏时期。据州志记载,秦汉时期的古城从东关至五里铺,南至耤河一带,有南城、北城和东西二城,此时为四城﹝9﹞。明洪武六年(1373),在西城旧址筑大城。明成化年间重修东关城,嘉靖二十一年(1542)筑西关城。万历年间重修中城。清嘉庆二年王赐钧“捐廉俸筑西郭伏羲城”、“倡捐千金命人监筑西城、东关新城。因旧基西拓数百丈,接连大城,长于伏羲城等。”五城形制恢复。据此,秦州五城形制应为明朝初始,清朝嘉庆年形成规模。
  综上所述,王公重修伏羲庙碑记是一通重要的历史资料,它记载了清嘉庆年间官员王赐钧勤政爱民的事迹,为伏羲庙的维修过程、秦州五城的格局形成时间提供了可考的文献资料,其中部分文字信息与目前的研究成果有出入,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去伪存真。
 
注释
﹝1﹞ 见清顺治十年(1653)立石,分巡陇西道陕西按察司副使于之士撰“重修太昊宫碑记”碑文。
﹝2﹞ 宋琬纂修:《秦州志·庙坛》,清顺治十一年(1654)。
﹝3﹞、﹝7﹞见清乾隆五年(1740)立石,直隶秦州知州闽中李鋐撰“重修伏羲庙记”碑文。
﹝4﹞见明弘治三年(1490)立石,进士前南京太仆寺丞同知秦州佥事萧英撰“新修太昊宫门坊记”碑文。
﹝5﹞见明嘉靖三年(1524)立石,赐进士第中顺大夫陕西按察司副使提督学校兰溪唐龙撰“重建伏羲庙记”碑文。
﹝6﹞赵世德修《秦州志•灾祥》,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
﹝8﹞见清光绪十三年(1887)立石,分巡巩秦阶道姚协赞撰“重修伏羲庙记”碑文。
﹝9﹞转引自天水市秦州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秦州区志•建置》,甘肃文化出版社,2001年5月,第98页。

 
\
图1 王公重修伏羲庙碑
\
 图2 王公重修伏羲庙碑碑文

 

《重建伏羲庙记》碑文中的祭祀研究

贾  坤

 
  【内容提要】天水伏羲庙碑廊有众多石碑,这些石碑记载了伏羲庙的变迁历史以及祭祀沿革。整理、研究这些碑文,对于系统开发伏羲文化,打造伏羲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了其中一块碑文进行研究,以期对天水伏羲文化建设做一些工作。
  【关键词】伏羲庙  碑文  研究
  现陈列于天水伏羲庙碑廊的《重建伏羲庙记》是明嘉靖三年由赐进士第中顺大夫陕西按察司副使提督学校兰溪唐龙撰,赐进士第中顺大夫陕西按察司副使整饬边备抚宁翟鹏书丹,赐进士第中顺大夫陕西按察司副使整饬兵备山阴成文篆额,署州事巩昌府通判卫水李梅立石的一块青灰石质石碑。高浮雕二龙戏珠纹,中间圭首阴刻“重建伏羲庙记”,篆书。碑额纵98厘米,横108厘米,厚28厘米。碑身纵214厘米、横108厘米、厚26.8厘米,边饰卷云纹。赑屃趺坐宽104厘米,高32厘米,无首,背有六边形规则纹饰。全篇共计828个字,主要记载明嘉靖三年之前,地方官员对于伏羲庙的修建维护。
 
  一、关于碑文记载的内容
 

  大矣哉,伏羲氏之道乎!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天地之文炳如也、郁如也、秩如也。惟人在中,经纬以成章,弥纶以参化,无亦彬彬然而有文欤!上古之世,太始初分,典彝未备,名物职俗,居居吁吁,厥文犹隐焉。自帝太昊伏羲氏出,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于一身,始做八卦,因而重之,以为六十四,天下之能事毕矣。又作书契而代结绳之政;以俪皮为礼,而正婚姻之始;因龙马负图而记百官之名;断桐为琴,绳丝为弦,絙桑为瑟,而乐音自是兴焉。夫卦象设则神明通,书契作则文字著,婚姻正则人伦叙,百官记则班位修,乐音陈则度数明。神设其教,皇建其极,物彰其彩,民济其行,而人文于是乎著矣。故曰:帝,人文之始也。是以孔子赞《易》,叙圣人教化之功,特始乎帝,岿然为神农、黄帝、尧、舜之冠。及对康子问,五帝又推其德,佐成上帝,以合于天,凡以此也。今之秦州,即古之成纪也。帝实生于斯,而遗庙莽莽然,而其来远矣。顾规制俭陋,风雨震凌,刍牧往来,而牛羊之迹交大,弗称祀典。先是,巡按御史马溥然、冯时雍、许翔凤先后建议,畜聚财用,荒度基址,期撤而新之,未即事而代矣。嘉靖纪元之明年,巡茶御史陈讲聿举厥功,登登而作。巡案御史卢问之既至,茂先进典,申饬攸司而分摄之,布程督之令,严省试之法。是用绩于成者而落焉。提学副使唐龙曰:祀以德举,治以化洽。是故丰后稷之祠者,咸曰重本;存太伯之庙者,亦称辨治。而况继天地开辟之功,启帝王化成之理,而为人文之始者哉?惟是庙貌翼新,而宣国之大节焉,揭度妥灵有宇也,修祀秩礼有典也,昭庸厚化有章也,诸君子于世弘矣,乃于是乎特书之。分守参政王教、分巡佥事周镐、姚文清,咸广综理之文。州进士徐元祉亦预闻其画者也。法皆得书。嘉靖三年甲申十二月望日,署州事巩昌府通判卫水李梅立石。

  碑文开篇介绍伏羲创八卦、造书契、制嫁娶、正百官名、制琴作乐等伟大功绩,赞颂了伏羲的崇高地位----“岿然为神农、黄帝、尧、舜之冠”,也就是我们说的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从碑文内容可见,当时的秦州,仅有一座粗糙简陋,于牛羊踩踏之地建起的太昊行宫,根本无法祭祀人祖伏羲。秦州作为太昊伏羲的出生地,竟然没有一座像样的祭祀伏羲的庙宇,这与伏羲的“继天地开辟之功”相比,实在是说不过去。
 
  二、关于天水伏羲庙的规模形成
 
  伏羲庙的前身,即是元代修建的“三皇庙”。史料记载,元代统治者对"三皇"特别推崇。他们认为,"三皇"应为伏羲、神农、轩辕。元大德三年(公元一二九九年),成宗铁木尔,诣令全国各州、县,务必修建 "三皇"庙,以通祀之。当时,天水市作为秦州府治,又是成纪县地,即伏羲故里,因之,这里的"三皇"庙也修得特别讲究。
  此庙从建成到元朝覆亡,虽然只有六十多年光景,可是由于政局动荡,各方均受牵连,文化、宗教、教育等诸业日趋萧条;因此,到明代初期,天水"三皇"庙已倾倒坍塌,不成样子了。直到明代中叶,弘治三年(公元一四九O年),在秦州指挥"明威将军"尹凤的倡导组织下,才在原"三皇"庙的基础上,重新起造庙宇,始称"伏羲庙"。
  据《新修太昊宫门坊记》记载,明正德十六(1521)年,明廷决定将拟建于卦台山的伏羲庙建于秦州城,这是天水西关伏羲庙修建以来首次得到朝廷的许可。当时的巡按御史马溥然、冯时雍、许翔凤建议在太昊行宫的基础上,大力兴建伏羲庙。但由于地方官员调动太频繁,工程还没有开始,几位主张修庙的官员就调任了。在《重建伏羲庙记》中并没有确切记载创建了哪些建筑,只能根据《伏羲庙志》对于历次维修的记载中找到一些资料。明嘉靖元(1522)年至初年,伏羲庙建起了牌坊一座(立于宫门前)、仪门一座、朝房二十间、太极殿等。由此可见,当时的伏羲庙已经成为了拥有一牌坊、一宫门、一仪门、一大殿、一退殿、二十间朝房的大型建筑群落。在嘉靖十一年的《重修伏羲庙记》中,记载了当时新建了两座跨街牌坊,并且油饰彩绘了以前没有油饰和油漆已经脱落的房屋和木构件,修补了院落、围墙和大殿、二殿龛帷。这次修建,不但修建了建筑物,同时还整修了伏羲庙院落环境。这也是自伏羲庙创建以来,对伏羲庙院落环境最为彻底的一次整修。特别是修建的周界围墙,初步界定了伏羲庙的规模。
               
  三、关于祭祀伏羲的历史沿革
 
  修建庙宇的初衷,就是为了祭祀。伏羲庙也是如此!“帝实生于斯,而遗庙莽莽然,而其来远矣。顾规制俭陋,风雨震凌,刍牧往来,而牛羊之迹交大,弗称祀典。”作为太昊伏羲诞生之地,历代王朝在天水多有崇祀。史料载,秦汉时期就有祭祀,隋唐五代均以“三皇之首”祭之。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长安建三皇庙;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又完善祭祀程序,为三皇祭祀确定规范,但仅限于京师,以少牢之礼祭之。金元两代沿前朝旧历加以祭祀,但规格较前朝为高。金元帝完颜景在位时(1190—1208年),在全国与三皇相关的县、州均修建祀庙;金明昌年间(1190—1196年),秦州在卦台山创建了伏羲庙,春秋两季祭祀,祭用太牢。每祭期由学士院特制祝文,颁行各地作为法定文字。至元代时,祭祀进入鼎盛时期。诚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诏令全国州府对圣帝明王以时致祭,号令全国普遍祭祀三皇,于秦州立三皇庙,并于卦台山先天殿两侧建黄帝、神农庙陪祀伏羲。
  《明史·礼志》记载:“洪武初,司业宋濂建议‘以伏羲为道德之宗,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以次列焉’。明代初期延用元代制,实行春秋两祭,分别于农历三月初三、九月初九全国通祭,庙宇进一步扩建,崇祀空前绝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下诏废止了三皇庙,祭祀只在陵寝(河南陈州)进行,各地普遍的祭祀取消,但民祭尚存。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巡按冯时雍奏请立庙与三阳川卦台山,获准,官祭恢复。嘉靖十三年陕监察御史张鹏、秦州知州黄仕隆制礼作乐,祭祀进入极盛期。
  顺治十年(1653年),秦州知州姚时采主持重修。乾隆二年(1737年),秦州知州李鋐带头捐资,与秦州州判吴三煜,吏目郑重主持重修。四年,李鋐申请布政司,恢复明代祭祀,未见答复,次后祭金列入州署财政预算,而祭祀转由绅士组织的上元会主办。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秦州知州王赐均捐资主持重修。同治年间(1812—1874年),对伏羲庙建筑物加以装饰。光绪九年(1883年),分巡巩秦阶道姚协赞和秦州知州于泽春带头捐资,主持重修,士绅任其昌、苏统武主持募捐,十三年冬完工,即现在所见之建筑群。
  民国年间,战乱连年,军阀割据,连年破坏,未见重修,但祭祀依旧,祭资全赖乡人资助,仍由上元会主办,正祭时多邀请当地行政长官主祭。但祭礼与晚清同,更简略。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正月十六,时逢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正祭日,民众认为胜利与伏羲保佑有关,是年祭典异常隆重;1949年上元会解散,不再祭祀伏羲。
  1955年8月,经甘肃省委批准,天水师范学校迁入,占有庙内全部建筑。1963年,伏羲庙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破四旧”高潮,上元会所藏祭祀器物尽数被毁。1970年,伏羲庙划归部队;1979年,部队清退,市文化馆进驻占用;1981年10月,重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4月,天水博物馆迁入,维修工作步入正轨;1988年,天水市第一届伏羲公祭大会举行。
 
  四、关于政治人物在建庙祀典中的主导作用
 
  祭祀是人们为了表示对神灵或者先祖的崇敬而举行的一种祭拜活动,有正祭和民祭两种。其中正祭指的是对被纳入国家政权承认体系的神灵的祭祀。伏羲是中华人文始祖,对他的祭祀是在官方的视野之下的一种行为。伏羲的祭祀经历了官方祭祀—民间祭祀—取消—重新祭祀四个阶段。
  在探寻伏羲祭祀的变迁中,我们不能忽视一个群体的作用,即地方官。历朝官员,尤其是明清官员,往往在政府并不提倡的情况下主动捐资建庙,重立祭祀。明清两代时,封建制度已相当完善,在中央集权统治之下,地方官的行为听命于最高统治者,不敢有违逆。但在伏羲祭祀的问题上,地方官却一反常规,积极主动,其目的也许有传承文化的因素,更多的恐怕是地方官群体利益的驱使。其一,在本辖区内修建补缮三皇之首的庙宇,本身就是一件很大的政绩。其二,每次修缮、改建完毕之后,都会立碑纪念。碑文中除了记叙羲皇的伟大、建筑的失修以及工程的艰苦之外,字里行间透露着撰者的谆谆苦心、切切诚意,文后必然冗列参与其中的官员名字、官职名称,名传后世。其三,祭祀无非是追思和祈求保佑,伏羲是上古圣皇,必然有着无限的神通,求一方百姓安宁也好,求自己仕途畅达也罢,总之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清代之前的祭祀,主要由地方官主持,并且对祭祀的日期、规格、仪式、祭文格式等均有详细的规定,足见其重视程度。入清之后,明代沿用的祭礼废弃,祭祀只用少牢,省去乐舞,祭祀费用也没有保障,官方行为逐渐隐去,以民间祭祀为主,当时官方的态度是既不绝对禁止,也不积极提倡,由民间自由发展。在此过程中秦州的地方官扮演了积极重要的角色,他们在任内积极筹款修庙,甚至纷纷出钱捐资,而且不断向上申请,以期重新祭祀。可以看出,围绕伏羲所做的祭祖、祀先仪式,是古人绝对的尊崇,表明了他们对“德和乾坤,道传今古”的伏羲彻底的认同。
  天水伏羲庙能够形成一定规模,有几个重要的政治人物发挥了很大作用。碑文中所提到的巡按御史马溥然、冯时雍、许翔凤,以及巡茶御史陈讲,巡案御史卢问之,都为伏羲庙的重建和祭祀活动的沿袭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天水的两处伏羲庙,一在三阳川卦台山,一在秦州城西关。从历史或理由来看,卦台山似乎更应该是祭祀正宗,但许翔凤却以祭祀弗便,而请立庙于秦州西关。一方面是因为卦台山离政治经济中心较远,另一方面也体现官方在祭祀行为表层之下所隐藏的深刻的政治、经济动因。因此可以说,地方官在祭祀中首先考虑的绝不是祭祀主体是否名正言顺,而是地方利益的增损。

  总之,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其所依存的外部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迁,修庙祀典也随着外部外部形态的改变构筑着不同的内容,而这也正是官方话语发挥导向性作用,对历史记忆性资源进行选择与再造的过程。


 
相 关 新 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大事年表
下一篇:楹 联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三抓三促】天水市博物馆开展魏晋壁画砖图片赏析及纹样绘制主题教育活动 天水市博物馆参加第二届黄河寻根问祖文化联盟研讨会 【三抓三促】天水市博物馆开展“闪闪的红星”暑期红色革命剧本杀活动 天水市博物馆组织职工参加“甘肃地区史前考古的回顾与展望”线上讲座 天水市博物馆派员赴兰参加天水市研学旅游线路推介活动 【弘扬根祖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天水市博物馆参加“万流同归——黄河流域根祖文化展” 参加“2023全国旅游景区度假区高质量发展培训班”有感 天水市博物馆篮球队拼出新时代的文博范